60年前的今天,東深供水工程正式通水。
東深供水工程是保障香港供水的生命線,更是見證粵港情深、血脈相連的大型跨流域調水工程。
金湖泵站
工程于1964年2月20日動工興建,1965年3月1日通水以來,歷經三次擴建和一次全面改造,已累計對港供水300億立方米,為香港社會穩(wěn)定和經濟騰飛提供了強有力的水資源支撐。
百里清渠,長吟慈母搖籃曲;千秋工程,碧水長流譜新篇。作為一條連接著粵港兩地的生命之水,東深供水工程不僅輸送著清澈的水源,更流淌著血濃于水的親情和共謀發(fā)展的決心。展望未來,隨著粵港澳大灣區(qū)建設的加速推進,東深供水工程及其所代表的時代楷模精神,將繼續(xù)發(fā)揮不可替代的作用,書寫更加輝煌的新篇章。
貫通生命線:碧水“倒流”潤紫荊
1963年,香港遭遇歷史罕見大旱,缺水嚴重。為緩解水荒,港府征得廣東省同意,租用多艘油輪,往珠江口抽取淡水。圖為滿載淡水的油輪正在碼頭卸下淡水的情形。
香港三面環(huán)海,淡水資源匱乏。1962年至1963年,香港遭遇了罕見的嚴重干旱,連續(xù)9個月滴雨未降。最艱難時,港英當局實施最嚴格制水措施,規(guī)定每4天供水一次、每次4小時,并持續(xù)了接近一年。找水挑水成為市民每天最重要的工作,就連年幼的孩子也加入挑水行列,成為了許多香港市民難以忘卻的時代記憶。
1963年6月1日開始,香港每4天供水一次,每次4小時。圖為市民輪候取水的場面。
年幼的小孩也加入挑水行列,為家挑水。
香港嚴重的旱情牽動著黨中央和祖國人民的心,經周恩來總理批準,國家決定興建東深供水工程。此水只從東江來,一路“倒流”潤紫荊。為早日實現(xiàn)通水,解決香港同胞飲水難題,國家動員一切力量,全國15個省(直轄市)50多家工廠,調整生產計劃,趕制機電設備,號召珠三角地區(qū)上萬名建設者,組織在校學生,迅速匯聚到石馬河畔,投身到艱苦的施工建設當中。
1964年2月,廣東省政府動用大量人力物力,在東江——深圳沿線80多公里戰(zhàn)線上,全面鋪開東深供水工程建設。
為克服裝備工具落后,施工條件艱巨的困難,上萬知青、農民、建設者喊出了“要高山低頭、令河水倒流”的口號,用鋤頭、鐵鍬、扁擔和手推車,乃至雙手雙肩,實現(xiàn)了開山劈嶺、鑿洞架橋的偉大壯舉;面對多次強臺風襲擊,飯?zhí)梦蓓敱痪碜?,宿舍工棚被吹塌,工地圍堰被暴漲的洪水沖垮等困境,建設者們發(fā)揮不怕苦、不怕難、不怕死的革命精神,堅韌不拔地奮斗在施工一線。
1964年4月22日,香港副工務司兼水務局局長毛瑾(莫覲)與廣東省水利電力廳廳長劉兆倫在廣州舉行的東深供水協(xié)議儀式上簽字。
正是依靠全國人民萬眾一心、建設者艱苦卓絕的不懈奮斗,工程僅用一年的時間就建成了6座攔河壩、8級抽水泵站、17座大型閘門,貫通83公里河渠管道,逐級提升東江水,一路“倒流”入香港。1965年3月1日,滿載祖國深情厚誼的東江水,越山而來、奔騰入港,從此結束了香港嚴重缺水的歷史。在工程落成慶祝會上,港九工會聯(lián)合會和香港中華總商會贈送兩面錦旗上書:“心懷祖國,飲水思源”“江水倒流,高山低頭;恩波遠澤,萬眾傾心”。
這是當時東深供水工程設計人員的工作場景,設計團隊喊出的口號是:又快、又好地完成東深供水工程設計,早日給香港同胞供水。
當年廣東工學院有2個班80多名即將畢業(yè)的學生也參與東深供水工程建設。為了工程早日建成通水,解決香港同胞飲水困難,他們推遲返校日期,為此延遲1年畢業(yè)。其中有一位學生叫羅家強,離返校日期還有10多天時,在施工過程中發(fā)生意外而犧牲。
2021年,東深供水工程建設者群體被中共中央宣傳部授予“時代楷?!狈Q號,該工程也被命名為“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”。
2021年4月,中央宣傳部授予東深供水工程建設者群體“時代楷?!狈Q號。圖為建設者代表在北京錄制節(jié)目現(xiàn)場。
守護生命線:同心協(xié)力護清波
廣東省委、省政府及各級水利部門歷來非常重視對港供水工作。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(fā)展,東深供水工程經歷了多次改造升級,并持續(xù)在立法保護、加強機構力量、水質保護、科學調度、高標準管理等方面發(fā)力,對港供水工作取得一系列新成效、新突破和新發(fā)展,煥發(fā)蓬勃生命力。
在完善法規(guī)體系方面,廣東先后頒布《廣東省東江水系水質保護條例》《廣東省東深供水工程管理辦法》《東深供水工程水質安全保障與應急處置方案》等十多部保護東江水資源、水環(huán)境的地方性法規(guī)、政府規(guī)章,根據(jù)新的發(fā)展形勢對《廣東省東深供水工程管理辦法》先后進行了4次修訂,并印發(fā)《廣東省水利廳保障香港供水應急預案》等,進一步完善對港供水安全的法規(guī)體系。
在組織力量上形成強大合力,為對港供水保駕護航。廣東省水利廳設立水調度管理處負責對港供水管理工作,廣東粵港供水有限公司經省政府授權負責工程經營管理。此外,廣東還專門成立了廣東省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廳東江執(zhí)法分局、東深公安分局以及深圳市東深供水水源保護辦公室等單位。廣東省水利廳統(tǒng)籌下屬省東江流域管理局和各地市水利部門,齊抓共管,齊心合力,開展對港供水保障工作,織密水量保障、水質保護、防控安全等方面的保護網。
為保障對港供水安全,東深供水工程實行24小時智能調度,圖為廣東省東江流域管理局東江水資源調度中心。
在東江水治理方面,廣東全面推行河長制,開展河湖治理攻堅戰(zhàn)。近年來,東江干流、重要水源地及20個監(jiān)測水庫(湖泊)水質總體穩(wěn)定達標。
為確保對港供水質量,廣東省水文局定期對水質進行檢測。
在工程管理方面,東深供水工程加強智慧引領,推動工程數(shù)字化、智慧化水平邁上新的臺階。2023年10月,工程被認定為首批水利部標準化管理調水工程,是全國三項通過評價的工程之一,為全國調水工程標準化管理創(chuàng)建起到示范引領作用。
全線巡航、大大提升供水安全監(jiān)控能力的無人機系統(tǒng)
在科學精準調度方面,水利部門不斷深化各項供水工作。2008年8月,廣東省政府辦公廳印發(fā)《廣東省東江流域水資源分配方案》,確定了流域11個重要控制斷面最小下泄流量和水質控制目標,實行水量水質雙控制。經過十多年調度實踐,東江實現(xiàn)了全流域全年度無間斷水量統(tǒng)一調度,創(chuàng)建了“實時監(jiān)控、編制計劃、定期會商、動態(tài)調度、巡查監(jiān)督、信息共享”的一整套水量調度模式,同時,針對香港氣候特征和用水需求,對港供水還實施了臨時水量調節(jié)機制。
自動開展水質采樣監(jiān)測智慧化“無人船”
2020年至2022年初,東江流域遭遇連旱特旱,特別是2021年,發(fā)生歷史罕見嚴重旱情,新豐江、白盆珠水庫分別連續(xù)25天、114天低于死水位運行。通過科學調度,廣東最終在調用新豐江死庫容和沿線城市節(jié)水的基礎上,全力保障了香港最大的用水需求。三年干旱期間,對港年供水量均超過8億立方米,創(chuàng)歷史新高。
展望生命線:粵港攜手續(xù)新篇
據(jù)統(tǒng)計,1965年通水以來,東深供水工程已實現(xiàn)穩(wěn)定無間斷對港供水60年,累計對港供水300億立方米,相當于660個深圳水庫。
當年香港報紙對東深供水工程建設進行廣泛報道
自通水以來,粵港雙方始終保持良好的合作,堅持互惠互利合作共贏的原則,雙方簽訂了13份供水協(xié)議。近年來,廣東省水利廳與香港特區(qū)政府發(fā)展局、水務署就供水和水利科技合作開展了近十次交流合作,取得了廣泛的共識,提升了供水安全保障水平。2020—2024年連續(xù)五年對港年供水量超8億立方米。
為讓香港同胞了解東深供水工程,有關部門每年組織香港青少年等參觀東深供水工程。每年有學生、社會團體和香港各界人士百余批約4000人次到訪,讓香港同胞飲水思源。圖為“探源東江水 厚植家國情”香港青年研學活動,走進東深供水工程沿線。
2024年1月30日,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正式通水,為香港提供最高10立方米每秒的應急備用水源,進一步提高香港等城市的供水安全。
香港離島區(qū)各界協(xié)會代表200多名成員到東深紀念園參觀時表示,“東江水是香港的命脈,沒有了東江水,香港不可能成為一個繁榮穩(wěn)定的城市,由衷地感謝祖國大陸對香港的厚愛”。
多情東江水,悠悠兩地情。展望未來,廣東將深入貫徹落實“節(jié)水優(yōu)先、空間均衡、系統(tǒng)治理、兩手發(fā)力”治水思路,聚力實施“851”水利高質量發(fā)展藍圖,加快東深供水工程作為全國第一批數(shù)字孿生調水工程試點建設以及深圳公明水庫—清林徑水庫連通工程建設,進一步深化粵港供水合作,確保對港“穩(wěn)定供水、安全供水、優(yōu)質供水”,支持香港更好融入國家發(fā)展大局,為粵港澳大灣區(qū)高質量發(fā)展提供堅實的水安全保障。
來源:廣東省水利廳
聲明:本文系轉載自互聯(lián)網,請讀者僅作參考,并自行核實相關內容。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,請立即與鐵甲網聯(lián)系,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并做處理,再次感謝您的閱讀與關注。